不知大家看登山寶訓是用甚麼角度去切入?是否行為清單?定或是甚麼?定位在哪?是次讀,我覺不是行為清單。
「憐恤人」、「使人和睦」或者「清心」,好像是講品格或修為。但「哀慟」不過是哭泣,很難過的哭泣。「飢渴慕義」呢?「飢渴慕義」不是飢渴靈奶,也不是追求正義,它指的不過就是渴求「義」。
「為義受逼迫」比較特別,耶穌進一步指(有人稱為第九福),若因他被罵、被詆譭,那也是有福的。「為義受逼迫」和前面八福一併來講。
我們單看八福,看不出是行為清單,我們也不必花精神,去把八福變成美德,或者屬靈操練。這樣很可能根本扭曲八福,也根本扭曲登山寶訓。
這些不同的東西,或許我們看成是人生不同的境遇、追求、品性、意外,那可能更乎合原來的描述。如否,故意令自己受逼害,來贏取先知美譽?或者故意弄窮自己,好成為赤貧聖徒?
願大家對主的話,有更多思想。為了簡短分享,就此擱筆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「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;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。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。」(聖經.羅馬書14: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