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管理

轉自:2008年10月12日(星期日),明報副刊
題目:故事管理
作者:張堅庭 (著名電影導演,育有3名9至14歲子女)

對小孩子不要講道理,要說故事,因此家長們要學習如何組織自己生命的小故事,提煉、過濾、突出,然後再陳述,看似簡單,着實要花點工夫……

有一種方法行之有效數千載,但又最被人忽視。是什麼呢?「故事」。

在過去五年裏,我走遍了各大企業,舉行了幾百場的工作坊、企業講座、公開演講等,不斷向與會朋友推薦「故事管理」。

CEO要識「講古」

有很多人誤會只有企業,才需要管理,家庭嘛只能愛理不理,所以才有精明的CEO,但家庭一團糟。如果我是某集團董事會主席,要決定聘請下任CEO時,我必要有一份他家庭狀况報告才可以下判斷,我要邀請他坐在一個小型劇場上,要他娓娓道來他的家庭成長故事,我要細聽他成長的每個細節;他與父母相處的段落,他與兄弟姊妹的奇趣往事,他求學的歷奇日子,他的初戀,他的失戀;總之我要看他如何以故事形式描述他的歷史。

我認為一個不能以故事描述過去的人不能從過去學習,不能從失敗學習;一個不能敘述從前故事的人定必缺乏人際相處能力;一個說不出別人故事的人肯定沒有聆聽的耐心;一個沒有故事結構訓練的人必然缺乏邏輯思維能力;一個不能組織故事或創作寓言的CEO也不會是個有創作力的人。

我毫不謙遜的自詡為香港企業培訓的「故事管理」權威,這五年間我聆聽了數千個動人故事,這是香港歷史掌故、家庭歷史的縮影,就是喜、怒、哀、樂,四個字,但成分各有不同,各行各業都涵蓋在內,誠如雋語有言「幸福的感覺只有一種,但痛苦滋味卻五味紛陳」,我寫過了一個又一個家庭核心,這是另類的「社會田野工作」。

如果要知道故事管理的核心思想可到書局買我的最新出版《張堅庭的溝通藝術》,不要怪我自吹自擂,我只覺得每一個家庭都有說故事的能力,家庭悲劇就可以大大減少。

我自己的經驗是,我們一家五口都喜歡說話,於是我們在飯桌上、在車上都爭取說話的權利與機會,我會詢問孩子們的最新狀况,學校裏有什麼最新動態,我喜歡從愛情事件開始,從提問過程讓他們學習組織抽取故事的重點,由於自己年紀大,往事精彩(頑皮的人大都精彩),由我在尖沙嘴的酒吧開始說起,他們聽了一時驚訝,一時捧腹,與母親如何相依過活,其實這就是口述歷史,孩子會在我們的故事中了解父母的成長,當中的困難,是一個活動的今昔比照,讓他從比較中知道自己的幸福。我的大仔由以前對物質比較喜好(買東西)到今天自動「手緊」,不胡亂消費,cheap是有點cheap,但金融風暴不就是一班醒目的貪財者搞起的嗎? 因cheap而生節儉,因節儉而環保。

提煉生命小故事

對小孩子不要講道理,要說故事,因此家長們要學習如何組織自己生命的小故事,提煉、過濾、突出,然後再陳述,看似簡單,着實要花點工夫,因為家長先要有耐性,聆聽孩子們那些不着邊際的古怪想法,另外也要向自己的長輩作資料蒐集,傾聽他們的過去,蒐集他們的遺漏。香港人只喜歡默默無語的圍在電視機前啃編劇的空中樓閣,卻沒有耐性追查自己家族的過去,我上的士必定問長問短,撞到清潔工人我也必寒暄幾句,我有時間他有心情,又是一個故事的開始。

人類未有文字之先,知識累積就只靠故事傳遞,所以我們的右腦是天生喜好圖像、故事、情感,但教育卻與之背向,孩子就是喜歡嘈吵,急於表達,教師就只是一味「靜啲」「靜啲」,奔跑是強身之道,但教育的語言卻是「唔好郁,唔好 郁」,西方的心理醫生以聆聽開始,但我們的文化卻是求神問卜,搞不好有個看相的說你「好醜命生成」,在家裏做一個好好的心理醫生,聽聽家人的心聲,細訴你自己的故事。

有關「故事管理」,請瀏覽:http://www.stevedenning.com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「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;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。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。」(聖經.羅馬書14: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