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聖經》這樣告訴前總統嗎??

中國時報 2008.03.21 
李微妙挺謝 也對馬釋出善意
羅暐智/特稿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2007Cti/2007Cti-News/2007Cti-News-Content/0,4521,110502+112008032100440,00.html

李登輝到底挺誰?答案已經不重要。

重要的是,李登輝怎麼思考這場選戰?他為何選擇昨天出手?以及,選後他要扮演什麼角色。

一直對外說「不要問我挺誰」的李登輝,其實早已屬意謝。李謝關係甚佳,謝日前也第五度低調拜會李,但謝無法徹底與扁切割,以及馬在李身上用了甚多力氣,讓李一直思考是否公開挺謝。

但幾位曾與李登輝理念相同的台聯人士相繼挺馬,在政壇已形成某種效應,加上李登輝一直未表態,讓「李登輝挺馬」在南部逐漸發酵,這些促使李決定,要有所表態,並出面講清楚。

每當遇到重要的事,虔誠的李登輝事先都會祈禱。李登輝自己透露,昨日早上他與夫人曾文惠一起祈禱,上帝引領他去看馬太福音中記載兩個兄弟的故事,更加確定了他的判斷,應該挑出一個適合的總統領導人。

這個聖經故事是說,有一對兄弟,父親要他們去葡萄園做工,大兒子回答說「我不去」,但之後自己懊悔,就去了;小兒子則是回答說「我去」,但最後卻不去,最後世人稱讚大兒子。李登輝認為這段故事與馬、謝兩人很像。

李登輝的比喻,點出了馬、謝都是台灣人,也很明顯的,謝長廷不聽他的話與扁切割,「是不聽話的大兒子」,馬英九處處尊李,「是乖巧聽話的小兒子」,因此,就在最關鍵的時刻,他選擇出來稱讚大兒子。

對李登輝而言,此時出手,對馬、謝都很公平,一來是選舉盤勢大致底定,對馬的傷害降到最低。況且,李登輝雖然挺謝,推崇謝具備領導者的能力與素養,但整場記者會也隻字未批評馬英九,並且巧妙援引馬太福音第廿一章第廿八節的故事,將馬、謝比喻成兄弟,而非是對手,淡化對立的競爭氣息。

而且李登輝強調他這一票投謝,並未呼籲民眾挺謝,也說尊重台灣人民決定,對尊李的馬蕭,已釋出善意。

李曾說,謝如慘敗,台灣民主將倒退廿年,似乎認為謝的選情不妙,他出手力挺,是對謝雪中送炭,但也強調不是為了藍綠,保持站在制高點,預留選後的空間。




李登輝前總統在昨天接受記者訪問時說,因為在禱告中,上帝引領他去看了一段經文,讓他更堅定地相信自己手中的一票應該支持謝長廷。(參:李微妙挺謝 也對馬釋出善意)

李前總統說的這段經文記載在〈馬太福音〉21章28至32節。耶穌說的故事大意是,某人有兩個兒子,有天,某人要大兒子到葡萄園工作,大兒子起先一口回絕,後來想想,自己的行為很不孝,所以後來還是去了;某人也要小兒子去葡萄園工作,小兒子直說好,卻始終沒有去。

耶穌說完這比喻,要祭司和長老們回答:「這兩個兒子,誰是遵行父命的呢?」祭司和長老們進到耶穌這比喻的情境裡,也不得不說「是大兒子啦。」耶穌的意思,兄長就是那些娼妓和稅吏,他們一開始抗拒福音,做了罪人,但後來接受了福音;法利賽人是弟弟,起初有積極的心,後來卻反對祂,不理會為耶穌預備福音義路的施洗約翰。

根據訪問,李前總統說,馬英九處處尊李,是聽話乖巧的「小兒子」,謝長廷不聽李的話、沒有和陳水扁切割,是「大兒子」,根據這段經文,大兒子、小兒子,誰是乖兒子,就很清楚了。

我但願是記者的訪問有所出入,否則我會對李前總統的傲慢感到震驚。

且先別論謝長廷到底有沒有與陳水扁切割(其實他切割得很清楚,連陳水扁要苦行幫他拉票、加分,謝都只說拜託在台南苦行就好),從一個基督徒的角度來討論李登輝的「體會」,實在讓人匪夷所思。就算被一些人尊稱為「台灣國的國父」、「台獨教父」,在《聖經》面前,李登輝怎膽敢將自己比喻為那個可以定義誰是義人、誰是罪人的「父」?「誰聽李登輝的話」是選擇的標準嗎?阿輝伯會不會太自我中心了一點?

其實,從為「台灣」選總統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,「台灣」倒可以視為是那個「父」、那個「某人」。在這裡,馬英九(或者國民黨)是那個大兒子,謝長廷(以及陳水扁)是那個小兒子。

無論什麼時候開始認知到自己有不對的地方,而趕快身體力行去做,都來得及也都應該受到肯定;不論嘴上說的有多好聽,沒有實際行動就不能得到獎賞。 

當然,這裡不是在辯論《聖經》的詮釋方式,所以申論暫時打住;做為一個信仰後輩,我也不敢批評李前總統對《聖經》的解讀;我只想提醒李前總統,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大了── 無論是在神國裡,還是在地上的國度裡。

候選人有沒有聽李登輝前總統的話,並沒有那麼重要。

原文:阿輝伯,《聖經》這樣告訴你喔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「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;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。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。」(聖經.羅馬書14: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