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老婆有份參與演唱!以下是唱片監製蔣慧民弟兄文章,介紹碟內六首詩歌。
普頌薪傳鐳射唱片中的六首華人詩作
聖詩是上帝給教會重要的恩賜,是教會的寶庫,是唱頌的神學;會眾不單藉此向上主表達崇敬、感恩、讚美與祈求,主靈也藉此向人說話。聖詩記錄了上帝子民在不同時代的信仰表達,且薪火相傳,自西徂東;今天也由東方回傳西方。《普天頌讚》的編譯始於1931年,是中國教會近代發展中合一及本色運動的產物;上承馬禮遜到中國傳教之火,下傳普世歸主華人,同傳揚上主美名。這是華人教會的共同見證,也是普世教會共享的基督教文化寶庫。
《普天頌讚》由1936版至1977修訂本,及至2006新修訂版,作為教會信仰唱頌的表達,搜羅了自古至當代的佳作,涵蓋了主門徒所信整全信仰,為大公、本色的全華人詩本。至於《普頌薪傳》此一鐳射唱片精選的二十首詩歌,均見於上述的《普天頌讚》詩本,它們簡略地勾勒了聖詩自早期教會到現代、自西方到中國華人教會的發展脈絡。細味歌詞與音樂,當可體驗到不同時代的聖詩作者其信仰生命的流露。唱片中六首不同時代及背景的華人詩作,均收錄在《普頌》裡,現藉此管窺一下《普頌》如何表達信仰的薪火承傳。
(一)康熙十架
清聖祖康熙八年,耶穌會士南懷仁接替湯若望為欽天監副監,深得康熙信任;其後接任的天主教神甫也都獲得信任。康熙從他們身上不單學得西方知識,更對基督教信仰有所認識而向慕。他對耶穌受苦事蹟的深刻認識及其感受,從精煉的〈康熙十架〉(曲:黃永熙 1974)一詩可見一斑。
(二)清晨頌歌
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趙紫宸極力提倡基督教本色化。36版《普頌》收錄了趙氏多首本色化作品,原名〈清晨歌〉(1931)的〈清晨頌歌〉是其中一首 (曲:胡德愛,編:范天祥1934),是最多外國詩集收錄的華人本色詩作。美加聖詩會的期刊《聖詩》2007年春季號 (vol. 58, #2) 就有專文討論《普頌》的貢獻:「儘管傳教士認為他們負責自西到東將觀念、形象及信仰傳播,實際上,他們將等量的觀念、形象及信仰自東方帶回西方。或許這就是《普頌》最大的遺贈。」本色化的創作是華人教會對普世教會的回饋。
(三)神子誕生伯利恆
1933年聖誕前夕,北京下了雪,皚皚白雪鋪滿燕大校園,那時白色大地映著明月,樹枝上凝冰閃爍。宗教學生田景福獨自在校園裡的未名湖畔散步,即此美景,忽受感動,就回到宿舍裡一氣寫成這首原名〈聖誕歌〉的〈神子誕生伯利恆〉。他以此作聖誕禮物送給老師劉廷芳。老師很欣賞,就把它交給「聯合聖歌編輯委員會」通過,採用於36版《普頌》,並請范天祥 ( Bliss Wiant ) 譜上新調(1934)。這是〈清晨頌歌〉外,另一首廣為外國詩本採用的本色化華文聖詩。林建兒為之配上雙附加高音(2002)。
(四)天涯─團契
36版《普頌》的編委楊蔭瀏是卓越的中國音樂學者。他用古琴曲〈陽關三疊〉填詞的〈三疊離歌〉(1933)(即〈天涯─團契〉)是本色化代表作之一。林建兒所譜的新調(1992),既有中國曲調的美感,復有二十世紀和聲的細膩,給詩歌帶來清新而不失本色的風格。
(五)主禱文
黃永熙為77版《普頌》的主編。〈主禱文〉寫於上海(1948),在編入77版《普頌》前再改編。歌詞是將馬太福音經文韻律化,配上樸實含蓄而本色化的曲調,成為華人的禱聲。
(六)祢話語展能力
蔡寬量為旅英華僑音樂家,創作不少現代詩歌。此原創靈歌寫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,是當代信仰的音樂表達。蔡氏兼作詞曲,中文譯者乃其母親蔡張敬玲─《恩頌聖歌》的主要譯者。詩歌重視歌詞的著色,音樂平易而情意深遠,能助人省思主基督的深恩厚愛。這詩歌可算是在全球化、都市化及現代化下,當代華人信仰的音樂表達。
願今天我們聆聽或頌唱《普頌》詩歌時,藉著聖靈引導,能從中聽到其聲音;無論時空、文化相同與否,我們也能與信徒可感到共融相通,藉此信仰得以表達,生命得到建立,上主聖名因而得榮。阿們。(原文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「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;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。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。」(聖經.羅馬書14: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