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、知識都是神賜的

常跟Y弟兄交通,他的交通、教導,都令我獲益良多。他近日帶三個青年人,一個是我,一起看出埃及記的會幕、祭司的經文,也令我改變一些錯誤思想。感謝主之外,也要多謝Y弟兄。

Y弟兄近月常跟我說(大意):智慧、知識都是神賜的,不要拒絕,也要用在服事上……

他說了多次,本來也不大在意。但近日看到胡志偉牧師的文章,令我回想起Y弟兄的分享,合起來思想,又通了一點。

胡志偉牧師的文章:

題目:理性思考在教會之失落
(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,未得胡牧師授權轉載。胡牧師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,)

筆者中五時信主,預科年代對信仰的追求,來自閱讀屬靈書本甚於聖經。其中一本,手上還有的是斯托得(或譯為司徒德、史托德等)所著的《別埋沒你的頭腦》(Your Mind Matters)。此本小書,中文譯作由種籽出版社於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初版,翻譯水平不高,現今此書已斷版了。斯氏在書內一再強調基督徒是「被真理所燃燒起的虔誠」,期盼基督徒於敬拜真理的神,不會「把自己的腦袋除下來,放在椅底下。」(34頁)

青少年時期,偶遇此書,塑造了我的知識論,肯定理性思考也是信仰的重要部分,認定一切知識來源皆源自全智之神。當今教會嚴重的失衡,追求感性經歷而低貶理性思考,甚至過分遷就信徒,不敢挑戰信徒善用「心思」(mind)敬畏神!

按照馮勒(James Fowler)的「信仰發展階段」,青少年要經過「綜合‧俗成式信仰」期(Synthetic – Conventional Faith),能作出假想,發出假設性問題,能夠察覺與識別人的觀點;才發展為成人「個人‧反省式信仰」(Individuative – Reflective Faith)。有學者參考此模式,整理為「尋索信仰」(searching faith) 階段,信徒敢以信仰眼光檢視身旁一切事物,提出合理的質疑,從而成熟地邁向「確有信仰」(owned faith)。

筆者關注的是堂會愈走向感性與關係性發展(這些肯定是重要),卻不鼓勵理性思考,我們長期培育的是一大堆「徒有熱心、心思不足」的信徒。此現況在小組化教會尤為明顯,因為小組空間容不下太多理性的討論。男士小組或許好一些,重要是堂會提供平台,供信徒運用理性思考現實的倫理課題。

就以「性」為例,堂會不只是單向地灌輸聖經的教導,更容許信徒發問與討論;如安排公開辯論或論壇,由信徒嘗試扮作不同角色,表達不同立場;透過理性思考問題,才能深化心思的水平。筆者看現今本港教會的挑戰,是肯思考且能簡白地回應問題的信徒不多見了。當信徒整體思考水平下降,甚至有反智傾向 (「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」林前八1),當中蒙呼召入讀神學院,畢業後牧會,理性思考能有多大提升,根本存在疑問?

當堂會長期不鼓勵信徒盡用「心思」愛上帝,忽略了靈性建立包括思考在內 (典型代表是奧古斯丁、伯爾納、愛德華滋等),我們將無力面對 Richard Dawkins等知識分子對信仰的批判。是時候,本港教會告別教條主義與惟情主義!

文章大方向是同意的,只是一些做法(如:公開辯論或論壇),就不認同了。又文中提到的,也有一些學術性,也不大了解……

文中提到:「徒有熱心、心思不足」的信徒,也實在有其道理,更比比皆是。

有人回應胡牧師文章,說最後的「惟情主義」,回應也是未經回應者同意轉載。回應說到,教會有三大情:人情,真情,愛情。

  1. 人情至上,官官相偎,彼此賣人情,收人情,批評就不是自己人,所謂君子和而不同,但我們只見"和"不見"不同"。尤其在上的,大概由於習慣代表神,很難接受批評。
  2. 真情至上,分享比解釋重要,聖經淪為借題發揮的小組分享手段,人人懂講自己感受,但不懂述說心中盼望的緣由。沒入敬拜讚美的大海,頭腦清醒不重要,流淚表達最緊要。
  3. 愛情至上,與三一神的豐富關係,過往大量的神學討論和教牧討論,只約化為神是愛三隻字,總之甚麼時候神都愛你,詩歌好像唱冧歌,祈禱好像讚靚女,神的不捨不棄又像張學友的愛是永恒,你根本區別不出兩者。所以黃國倫的我願意,當情歌又得,他說是詩歌又得。信仰向慾愛(eros)塌陷。

說得入心入肺,不得不用紅字highlight它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「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;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。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。」(聖經.羅馬書14: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