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埃及記第十三章(一):為何不行最快捷的路?

「法老容百姓去的時候,非利士地的道路雖近,神卻不領他們從那裡走;因為神說:恐怕百姓遇見打仗後悔,就回埃及去。所以神領百姓繞道而行,走紅海曠野的路。以色列人出埃及地,都帶著兵器上去。」(v17-18)

終於可以離開埃及,但神卻命他們要繞路行,不行最方便和快捷的。為甚麼?神要他們繞路行,因怕他們打仗,但看回他們現在行的路,很快在出埃及記第十七章也有打仗……神的用心在哪?

我們常認為最短、最快捷的就是最好,給我們選,一定找一條最有經濟效益的路來行。但神卻不是這樣。神的眼光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看困難是不好,但神卻認為是好,因為是困難使人成長。

神關心的不是快與慢,你可用多少天到達終點(應許之地),而是關心我們屬靈生命質素和特質有沒有增長。此多行的路程像是training一樣。





將幾個圖來一個比較,真的知道他們行了很多不必要的路。當然本來四十天的路程也行了四十年……不是路遠,而是心硬。

不過有幾點要在此鮮釋一些,我查考了一些資料,也才明白多一些:
  • 其實歌珊和蘭塞有何分別?摩西帶著以色列人從歌珊出發離開埃及,定或蘭塞?聖經出埃及記12:37說出「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,往疏割去;除了婦人孩子,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。」到底約瑟是否真的給了歌珊地給雅各家(創世記45:10、47:27 ),還了他們曾搬屋?
  • 簡單回答:歌珊和蘭塞是同一地。原名叫歌珊,及後改為蘭塞。傳說歌珊/蘭塞的精確位置,是在尼羅河與田砂湖Timsah之間的半途中。
    The land of Rameses is another designation for the region of Goshen. It is named Rameses because of a city in that region (Exod 1:11; 12:37). The use of this name may represent a modernization of the tex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nded readers, substituting a later name for an earlier one. Alternatively, there may have been an earlier Rameses for which the region was named.
    我想都是等待讀者看到之後(出埃及記)的故事,就想起從前(創世記)的故事。一些在神的安排中。
  • 有很多資料記載,估計以色列人在過的紅海(Red Sea),應是蘆葦海(Reed sea),很多版本誤譯而已。至少呂振中的譯本也是蘆葦海:「他將法老的車輛和軍兵扔于海中;法老特選的軍官都沉于蘆葦海。」(出埃及記內「紅海」一詞,希伯來文讀作Yam Suph,直譯爲「蘆葦海」(sea of reeds),由《七十士希臘文譯本》譯爲「紅海」,於是被沿用了下來。馬丁路德重譯的德文聖經,改譯爲「蘆葦海」。
  • 以色列人離開埃及,過蘆葦海。不多時間就到了米利巴(汛的曠野),時間是出埃及大概個多月後,以色列人因為沒水喝而大吵大鬧,神吩咐摩西擊打磐石出水給他們喝,並未予以責罰。再後就是西乃山(何烈山),不同學者對此山的位置也有不同的建議,另文再說。出埃及三個月後,以色列人到了西乃山,摩西在山上領受神頒佈的誡命,但百姓竟在山下拜金牛犢,惹神大怒,幾乎要滅絕他們。(行了三個月,到了兩個大站,已知道他們當時的屬靈生命真的未有資格去應許之地。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「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;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。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。」(聖經.羅馬書14:5)